金華發布2021-08-30 08:45:13
今天是農歷二月初二。二月二龍抬頭,大家小戶使耕牛,大倉滿、小倉流……潛龍從沉睡中抬頭驚起,雷動風行,雷風相薄,引發春之生機勃勃。從這一天起,田間鶯飛草長,地里農耕忙,一年的辛勞就從這會兒開始了。
在開始閱讀之前
先來做幾道小測試吧
↓↓↓
“農歷二月初二,龍抬頭”被稱為春農節,春農節又有什么其他叫法?
點擊下方空白區域查看答案
▼
在今天這個節日里,有什么風俗呢?
點擊下方空白區域查看答案
▼
答對了嗎?
沒有答對的話,請仔細閱讀下面的文章
《春龍節的來歷》
選自《中國傳統節日與文化》 作者/孫晶磊 劉孝聽
在農家人眼里,農歷二月二是很重要的傳統節日。因為這個時節,年慶剛剛結束,雨水逐漸增多起來,田間的農事活動即將開始,因而人們稱它為“春農節”、“龍頭節”,有農諺曰:“二月二,農抬頭,大家小戶使耕牛?!庇捎凇褒垺迸c“農”諧音,又有“二月二,龍抬頭”之說,春農節又被叫做“春龍節”、“龍頭節”。
春龍節這天,人們要早起煮面條、炸油糕、爆玉米花,寓意挑龍頭、吃龍膽,慶?!敖鸲归_花,龍王升天”,祈禱新的一年五谷豐登。
龍頭節傳說在三皇之首伏羲氏時期就有了。伏羲氏非常重視農桑,獎賞耕田,每年二月二這天,皇帝御駕親耕,皇后娘娘送飯。后來的黃帝、唐堯、夏禹等紛紛效法先王。周武王在位時期發揚光大,每逢二月初二,都舉行盛大儀式,讓文武百官都親耕一畝三分地。后來人們從這天起都要春耕,開始一年的辛勤勞作。
東漢文字學家許慎,在他的著作《說文解字》中解釋了龍。他說:“龍,鱗蟲之長,能幽能明,能細能巨,能長能短,春分登天,秋分而潛淵……”農歷二月初二,正值驚蟄、春分時節,春回北國,冬眠動物開始復蘇,這就是二月二龍抬頭的習俗的最早記載。后來明朝沈榜在《宛署雜記》中寫道:“宛人呼二月二為龍抬頭。鄉民用灰自門外委婉布入宅廚,旋繞水缸,呼為‘引龍回’?!?/p>
“二月二”為何是“龍抬頭”?其實,所謂“龍抬頭”指的是經過冬眠,百蟲開始蘇醒。所以俗話說:“二月二,龍抬頭,蝎子、蜈蚣都露頭?!北硎敬杭緛砼R,萬物復蘇,蟄龍開始活動,預示一年的農事活動即將開始。
相傳,唐朝武則天當上皇帝,改國號為周,玉皇大帝知道了非常憤怒,傳諭四海龍王,三年內不得向人間行云布雨,不久,蒼茫大地,遍野哀鴻,一片枯黃。司掌天河的龍王不忍看到人間這種慘景,為救黎民百姓,竟不顧玉皇之命,為人間降了一場透雨。玉帝勃然大怒,將龍王打下天宮,壓在凡間的一座大山下面。山下還立了一塊碑,上面寫道:龍王降雨犯天規,當受人間千秋罪。要想重登靈霄閣,除非金豆開花時。
人們為了拯救龍王,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。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這一天,人們正在翻曬金黃的玉米種子,猛然想起,這玉米就像金豆,炒開了花。于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,并在院里設宴焚香,供上“開花的金豆”。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里金豆花開放,只好傳諭,詔龍王回到天庭,繼續給人間興云布雨。
從此以后,民間形成了習慣,每到二月二這一天,人們就爆玉米花,也有炒豆的。大人小孩還念著:“二月二,龍抬頭,大倉滿,小倉流?!?/p>
相傳二月初一是太陽星君的生日,在唐代叫做“中和節”。據《唐書·李泌傳》記載,唐中葉以前,春天只有三個節日——農歷正月九、正月晦(三十日)和三月上巳節,二月沒有節日。唐德宗時,李泌上書,廢正月晦,以農歷二月一為中和節,以示務本。德宗十分贊同,并下令以農歷正月初二、二月朔和三月上巳合稱“三令節”。官府在中和節要休假一日。到這天,“民間以青囊盛百谷,果實,互相饋贈”,稱做“獻生子”(《春明歲時瑣記》)。直到明代,中和節被改在二月二。中和節的節俗活動,也從中和節中吸取了很多祭祀內容,使其更加豐富多彩。關于二月二的祭祀活動,各地名目繁多,說法不一,有祭日神、祭土地神,還有拜花神等。
從科學角度看,農歷二月初二還是“驚蟄”前后,大地開始解凍,天氣逐漸轉暖,農民告別農閑,開始下地勞作了。所以,古時把“二月二”又叫做“上二日”。因此,盛行于我國民間的春龍節,在古時又稱“春耕節”。據說,這一天龍王如果還沒有醒的話,那轟轟隆隆的雷聲就要來呼喚它了。其實,在農歷二月以后,“雨水”節氣來臨,冬季的少雨現象結束,降雨量將逐漸增多起來,這本來就是華北季風氣候的特點。
剃頭
二月二,龍抬頭。鄉間又有“剃龍頭”之俗。老百姓在過大年前,都要剃頭,所謂“有錢沒錢,剃頭過年”。正月里,一般不剃頭。到二月二龍抬頭之日,人們都要理發剃頭,大約也是為討個吉利,沾一些龍的吉祥喜氣。二月二剃龍頭,可能還有“期望成龍”,希望狀元及第,有一個美好前程的寓意。
熏蟲兒
從明朝起,民間就流行“熏蟲兒”的習俗。二月二這一天,人們把元旦祭祖所用的餅或新做的餡餅用油炸來吃,用炸油的氣味來熏床或炕,把將要復蘇的“蟲兒”熏死,來祛除病災,保障健康。一般人家在這天還要清掃房屋。俗諺說:“二月二日掃房梁,蝎子蜈蚣沒處藏?!?/span>
引龍
在晉西北,二月二早上太陽沒出山以前,家家戶戶都要提桶到河邊或井邊取水。汲水時桶里放著銅錢,提上水后邊走邊灑,到家后將剩下的水倒入水缸,這樣就把“錢龍”引回來了。
接“姑娘”
在蘇北,有“二月二,帶姑娘”之說。正月里“姑娘”是不能住在娘家的,到了二月初二,娘家人就來接女兒回去,住上幾天,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長時間,比較勞累,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;二是新的一年剛開始,又要忙碌了,所以要犒勞犒勞她。
踏青
宋朝時二月二叫“花朝節”,把這一天指定為百花生日。到元朝時又有“踏青節”之稱,百姓在這一天出去踏青、郊游。有的人在踏青回家時,沿途采摘此蓬葉(一種地上生長的花葉)拿回自家在門前拜祭,有“迎富”之意。
吃龍食
二月二吃餅,曰“龍鱗餅”;二月二吃面,曰“龍須面”;還有“龍耳餃子”“龍眼餛飩”“龍子飯”等。許多普通的食品,都借龍來命名,大概都是為了感謝龍的恩德,感謝龍為人間帶來甘雨,帶來食物,帶來生命。
1. 春餅
這天吃春餅被叫做“吃龍麟”,薄透有韌性的春餅卷著土豆絲、炒合菜、肘子、醬鴨肉等,再加入黃瓜絲、蔥絲和面醬,來一大口,香噴噴,熱乎乎!
2. 油炸糕
在京津一帶,二月二這天有吃油炸糕的習俗,稱為“吃龍膽”。金黃噴香的油炸糕形似龍膽,用黃米面制作而成,甜軟筋道。
3. 豬頭肉
龍抬頭這天還講究吃豬頭肉、豬蹄和豬耳朵。豬頭象征龍頭,吃豬頭肉寓意日子過得富足順心,新的一年有個好兆頭。
4. 餃子
“二月二吃水餃,百病懼龍體外跑”。民間有二月二吃餃子的習俗,被稱為“吃龍耳”。寓意龍會保佑自己身體健康,百病不侵。
5. 龍須面
這一天吃面被稱為“吃龍須”,人們用吃面條來祭拜龍王,希望今年能夠風調雨順,有個好收成。所以又有“二月二,龍抬頭,大倉滿,小倉流”的諺語。
6. 芥菜飯
芥菜飯是溫州傳統的地方小吃,二月二吃芥菜飯是當地廣為流傳的習俗,并且有“吃了芥菜飯不生疥瘡”的說法。原料有芥菜、臘肉、香菇絲、糯米等,松嫩彈軟,清香爽口。
這些“龍食”你吃過哪幾樣?
來源 | 金華日報
綜合|央視新聞 豆果美食
編輯 |陳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