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熟吃喝玩樂2021-07-28 14:58:20
臨近除夕,
過年的氣氛越來越濃烈,
問常熟人,
年味哪天開始最真切,
莫過于每年的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了,
我們常熟人稱之為“廿四夜”。
小花生記憶中的“廿四夜”還停留在家里有灶頭的日子里,
奶奶很早就開始包餛飩,做團子,
因為晚上還要“祭灶”。
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完餛飩團子,
小朋友開心的在田間奔跑,
點著“毛柴”,
放著煙火,
年真的來了!
爺爺一邊陪我們點“毛柴”
一邊嘴里教我們唱著:
點點柴,柴(賺)柴(賺)柴(賺)
柴(賺)到開年大發財。
如今想來,
我竟然也沒有問過爺爺這歌的出處,
也許每個鄉鎮的歌類似,
但又有不同。
無憂無慮的日子里,
對年的渴望最強烈。
民俗專家胡燮敏介紹說,京城一般是過廿三的,南方人則是過廿四。常熟廿四夜一般都要祭灶,準備水果、蔬菜等,家里準備香燭以及“紙馬”,祭祀后會用糖在“紙馬”嘴上粘一下,表示封住灶王爺的嘴,上天都說好話。隨后將紙馬放在油盞盤架子里燒掉,象征送灶王爺上天。此外,廿四夜常熟人一般都會吃餛飩團子?,F在由于有灶頭的人家少了,所以祭灶也比較難看到,特別是市里不太看到,鄉下有些人家還保持著傳統。——根據常熟日報整理
“廿四夜”對于常熟人來說,
是挺重要的一個節日。
現在奶奶已經退居三線啦,
我媽是主要負責人,
包餛飩,做團子,
家里還有小搗蛋,
其樂融融。
母上大人出品外加小兔崽子自制小團子
薺菜肉餛飩最受歡迎,
全肉餡團子個個飽滿,
老爸還要溫上兩壺米酒,
邊吃邊聊,
悠哉悠哉!
圖片出處:常熟日報
一旁的媽媽早催著了,
趕緊吃完,
還要“謝灶”。
在奶奶的指導下,
把“灶家老爺”(紙)請上灶臺,
旁邊奉上水果和茶水和豆腐干,
點上蠟燭,
以慰藉一年來在灶頭上被煙熏火燎的灶王爺。
每到這個時候,
家里的兩個娃娃就要爭先去拜拜,
嘴里還念念有詞,
身體健康,
念書聰明……
“廿四夜”到了,
早點回家陪爸媽吃碗團子,
團團圓圓的才最好。
科普:小年習俗
小年:即農歷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,在中國,它是整個春節慶?;顒拥拈_始,主要習俗有兩個:掃年和祭灶。
掃年,即掃塵。實際上就是大搞家庭衛生。北方以臘月二十三為小年,稱“掃房”;南方以臘月二十四為小年,稱“撣塵”。這一天家家戶戶黎明即起,掃房擦窗,清洗衣物,刷洗鍋瓢,實施干凈徹底的衛生大掃除。小年的前幾天,家家打掃房屋,意為不讓灶王爺把土帶走。據《拾遺記》記載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年前,當時它漢先民驅疫鬼,祈安康的宗教儀式。
后“塵”與“陳”諧音,故掃塵也就是把陳舊東西一掃而光,這既指庭院內的陳年舊垢,也指舊歲中遇到的不快。
祭灶,即祭送灶神升天,因此小年也叫祭灶節。據民間傳說,灶王爺本是天上的一顆星宿,因為犯了過錯,被玉皇大帝貶到人間,當上了“東廚司命“。他端坐在各家各戶廚灶中間,記錄了人們怎樣生活,如何行事,每年臘月二十三,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,讓玉皇大帝賞罰。
送灶,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。一家人先到灶房,擺上桌子,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,并供上用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。然后將竹篾扎成的紙馬和喂牲口的草料。用飴糖供奉灶王爺,是讓他老人家甜甜嘴。有的地方,還將糖涂在灶王爺嘴的四周,邊涂說:“好話多說,不好話別說?!边@是用糖塞住灶王爺的嘴,讓他別說壞話。在唐代著作《輦下歲時記》中,間有“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(灶王爺)醉酒”的記載。人們用糖涂完灶王爺的嘴后,便將神像揭下,和紙與煙一起升天了。有的地方則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樹枝,再將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請出神龕,連同紙馬和草料,點火焚燒。院子被火照得通明,此時一家人圍著火叩頭,邊燒邊禱告:今年又到二十三,敬送灶君上西天。有壯馬,有草料,一路順風平安到。供的糖瓜甜又甜,請對玉皇進好言。
過年還有什么好玩的
記得找我們常熟生活君哦~
(合作請聯系:云云 13862365857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