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美學2021-09-16 10:18:46
《古典美學》
微信號:gdmx-520
● 傳播智慧能量,分享美好生活
清
明
清明時節雨紛紛,
路上行人欲斷魂。
借問酒家何處有,
牧童遙指杏花村。
清明小長假,在忙著祭祖、踏青出游的同時,小伙伴們也不要忘了享用清明粿、清明粽、艾葉飯、麻糍等多種多樣的傳統美食。
說到清明粿,大家都不陌生。每逢清明節前后,家家戶戶都會忙碌著做最愛吃的清明粿。清明小長假前夕,家里家外篩子上都鋪滿了清明粿。
手制清明粿清香美味
唯春光與美食,不可辜負。再過幾天朋友圈集體都要刷清明美食圖了,有的曬多種餡料清明粿 ?,有的曬義烏東河肉餅,有的曬五彩糯米飯,還有的曬粽子......
△清明粿
△義烏東河肉餅
△五彩糯米飯
△清明粽子
清明前后,鼠粬草和艾草新鮮嫩綠,用作主要原料,擠壓搗爛成泥狀的鼠粬草和艾草,與糯米粉一起揉搓,捏成面團。
蒸熟后包入芝麻、紅糖、桂花糖、豆沙等,壓成圓形,蒸熟則為甜味清明粿;包入臘肉丁、冬筍丁、香菇丁、紅椒丁、豆腐干、學菜等,做成餃子形咸清明粿。
△餃子形咸清明粿
質感滑糯、糯韌綿軟、青草香味撲鼻的清明粿,看上去油綠如玉,吃起來甜而不膩。蒸熱吃或煎炸吃,無論哪種味道都是美得不要不要的。
清明美食街頭走俏
現代人生活條件越來越好,但是對傳統節日習俗的熱愛卻不減,很多清明節里吃的時令美食,早早就能在街上買到了。
△圓形清明粿
在農貿市場、超市、飯店,這些綠色團子的身影隨處可見。清明粿之所以受歡迎,不僅因為它是健康的天然綠色食品,而且那里面還包含了濃濃的兒時回憶。
清明的那些文化食俗
粿雖好吃,但其所蘊含的“飲食文化”往往被人忽略,全國各地的清明食俗更是豐富多彩。
清明前一兩日,恰逢古時的寒食節,各地在寒食節中創造出的各種“寒食”,歷經數代沿承至今,成了如今一道道獨特的清明時令小吃。
△馓子
江南人把春天里第一次吃青團子叫做“嘗春”,品嘗春天的味道,青澀而清甜。與江南不同,西北地區的寒食則是芳香醇厚的“馓子”,用麥、稻、黍等原料和面扭成環,入油烹炸后酥脆香甜。
△艾葉糍粑
廣西等地也會用艾葉做美味養生的糍粑,在廣西,幾乎家家戶戶在清明期間,都會準備些艾葉糍粑供大人小孩食用,還吸引了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游客專程品嘗。
△芥菜飯
福建閩東人大多還有清明節吃芥菜的食俗。例如二月二要吃的“芥菜飯”。廈門、泉州人則有吃“潤餅菜”的食俗,與薄餅類似。
△潤餅菜
四川成都一帶則喜歡做“歡喜團”,以炒米作團,用線穿之,或大或小,各色點染。
△“歡喜團”
山西晉中一帶至今保留著一日禁火的習慣,會蒸一個很大的“子?!?,用白面蒸大饃盤成龍形,龍身中間扎一個雞蛋,象征全家團圓幸福。
△“子?!?/span>
qing
tuan
江南一帶在清明有吃青團的習俗。用“漿麥草”搗爛后用力積壓出汁,然后把這種汁晾干后和糯米粉混合在一起攪拌均勻;接著以糖豆沙、糖豬油做餡料,放入籠中蒸熟。出鍋時在團子表面刷上一層熟菜油,就算是完成了。
zi
tui
mo
形似古代武將的頭盔,又名“老饃饃”。上面有一個頂子,頂子周圍貼上面花,內包雞蛋或者紅棗。一般情況下面花的形狀以蟲、蛇、兔、燕或文房四寶居多。
ai
ban
艾粄是客家人清明節必備的傳統美食。大家把采回的鮮嫩艾草洗凈,煮熟后瀝干水分。接著將艾草細細剁成泥,用之前煮艾草的水混合糯米粉、艾草泥捏成團狀。餡料以甜食放之,如眉豆、花生、芝麻等,包好后上鍋蒸15——20分鐘即可。
nuan
gu
bao
說起泰寧的傳統清明美食,暖菇包可是不得不提的。暖菇草又叫鼠尾草、佛耳草。每年的清明前,毛茸茸的鮮嫩鼠尾草開得正歡,正是采摘的好時節。泰寧暖菇包的制作分為南片和北片:南片用新鮮采摘的暖菇草為原料,圓圓的有點像包子;北片用的是暖菇粉,彎彎的像餃子。
sa
zi
撒子古代稱“寒具”,主要流行于南北的漢族聚居區。南方多以米面為主料,北方以麥面炸之,口感香脆。
bao
bing
閩南地區有清明吃薄餅的習俗。在廈門,人們喜歡在薄餅里放上酥過油的海苔、蛋絲,有時抹上些辣醬。卷上各種蔬菜,寓意農苗長得興旺茂盛。有的地方還會包上芹菜和韭菜,寓意勤勞和長久。
除了生活,
我們還有詩和遠方。
帶上古典先生一起,
過一個沒有疲勞的小長假吧。
木石情緣
漢文化集
字畫雅集
古玩雅物
名勝古跡
【木石情緣】探尋自然化石背后的人文美學
木石情緣
漢文化集
字畫雅集
古玩雅物
名勝古跡
【漢文化集】那些屬于中國的傳統文化
木石情緣
漢文化集
字畫雅集
古玩雅物
名勝古跡
【字畫雅集】漢字之美,中國傳統畫藝
木石情緣
漢文化集
字畫雅集
古玩雅物
名勝古跡
【古玩雅物】古玩雅物合集
木石情緣
漢文化集
字畫雅集
古玩雅物
名勝古跡
【名勝古跡】如果你愛旅游,就收藏了,留著一輩子慢慢走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