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烹飪雜志2022-05-27 06:55:32
|很多人都好奇潘玉麟糖粥制作的秘訣,說起來也簡單,那就是選用最好的食材,在蜂窩煤爐上小火慢熬,并且堅持純手工制作。
采訪|臧政齊
攝影|顧暢
傳承百年的甜蜜味道
潘家在蘇州賣了約一百多年的糖粥,傳到小潘這里已經是第四代了。潘玉麟是小潘的父親,大家常常叫他老潘。解放前,小潘的老爺爺就在蘇州玄妙觀的小吃街上賣糖粥,那時候用的是駱駝擔。這是一種挑在肩上的竹擔,前頭是一大鍋粥,后頭是一只爐子,上面燒著一鍋水,擔子上還有碗柜、抽屜等,最特別的是前面有一豎著的竹筒(也叫竹梆),開有縱長的口子。挑擔人手持一根竹棒,邊走邊敲竹梆,發出“篤篤篤”的聲音。大家一聽這竹梆聲,就知是賣糖粥的來了,于是就有一群小孩子們開始唱童謠:“篤篤篤,賣糖粥,三斤胡桃四斤殼,吃仔耐個肉,還仔耐個殼……”
很多老蘇州人的童年就是聽著這樣的童謠長大的,“篤篤篤”的聲音總是與糖粥的香甜一起出現,成了很多人童年的條件反射,聽到“篤篤篤”就知道糖粥來了。上世紀70年代末,潘玉麟從老母親手里接管了糖粥攤,干了沒兩年,小潘就出生了。如今三十多歲的小潘依舊長著有點圓的娃娃臉,他自嘲從小糖粥吃多了,減肥太難。但他不知道小時候有多少同齡的孩子羨慕他天天可以喝到糖粥。
在上世紀80年代,潘玉麟賣的糖粥要一兩糧票七分錢,一碗酒釀圓子要二兩糧票三毛錢,一碗赤豆圓子要二兩糧票一毛四分錢,當時普通職工一個月的工資也不過35塊錢,能經常吃到糖粥的小孩肯定都是被家長寵溺的。
賣糖粥前的準備工作
在玄妙觀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碑,上面畫著“靠天吃飯圖”,一個大“天”字,天字右邊的一捺上坐著一個吃飯的人。更有意思的是,當年的玄妙觀前也有很多靠天吃飯的攤頭鋪面,糖粥鋪就是其一。自從玄妙觀改造,潘玉麟夫婦就把攤頭搬到離此不遠的皮市街花鳥市場附近,每天中午12點出攤,一直賣到下午5點左右,生意好的話,不到3點就售罄收攤了。如今潘玉麟夫婦還保留著看天出攤的傳統和習慣:高溫天不出攤,雨雪天不出攤,低溫天不出攤。很多老顧客都知道他們的習慣,天氣不好也不出來買糖粥。只是隨著年紀漸高,老兩口身體有些吃不消,遇到不舒服的情況也不出攤。
記者在皮市街先見到小潘的母親,為了配合采訪,老人家上午十一點多就在攤位附近等候。因為是周末,老兩口怕糖粥早早賣完記者拍不到圖片,當天五點多就起床,特意多做了一些圓子和赤豆粥。潘玉麟師傅看起來身體很硬朗,制作糖粥時微微抿著嘴角,專注又認真。妻子在旁邊收錢、打包,不時要維護一下排隊秩序。因為出品有限,潘玉麟糖粥平時就賣100碗左右,周末人多一些,賣200碗,賣完為止。在排隊的顧客中,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,有生面孔也有老面孔,甚至不乏國外來的游客。據說有好多上海的老顧客一到周末就開車來蘇州,都要打包上好幾碗他們的糖粥和酒釀帶回去。
潘玉麟
每天早晨不到6點,潘玉麟夫婦就起床了,妻子負責生爐子、做飯、打下手,潘玉麟負責熬糯米粥。12點鐘,老兩口就準時出現在皮市街上,第一趟先推過來一個三輪車,里面裝著桌椅板凳、鐵桶、蜂窩煤爐、熱水、小圓子和酒釀等;第二趟,再推來一個大車,上面是2桶赤豆粥和1桶糯米粥,收拾利落,等大桶里用來煮圓子的水開之后,就開始售賣啦。
因為攤頭不大,潘玉麟糖粥只賣3種產品:桂花鴛鴦糖粥、桂花赤豆糊圓子、酒釀圓子。取一個塑料小碗,盛一半糯米粥、一半赤豆粥,一白一紅,撒上桂花,就是一碗鴛鴦糖粥,吃的時候可以攪拌均勻,就變成深紅色的粥,甜香黏糯;小碗里盛一半赤豆粥,從大桶里撈出一勺小圓子,控凈水分倒在赤豆粥上,就是赤豆小圓子,攪拌均勻之后再品嘗,小圓子Q彈的口感與赤豆粥細膩的甜沙在口中碰撞,非常好吃;小碗里盛半碗酒釀,再倒入一勺小圓子,就是一碗稍微有點酸、有點甜、有點酒香的酒釀圓子,桂花的香氣更是亮點,吃完甜糯的糖粥再來一碗酒釀圓子,會覺得清爽很多。
小火慢熬的手作時光
很多人都好奇潘玉麟糖粥制作的秘訣,說起來也簡單,那就是選用最好的食材,在蜂窩煤爐上小火慢熬,并且堅持純手工制作。
潘玉麟賣的酒釀是自己做的,將上好的糯米洗凈,蒸熟,加入酒曲放在干凈無油的壇子里自然發酵,天氣熱時要12小時,天冷時要24小時,發酵好再晾一天就可以賣了。因為精力有限,他們一天也只能做20罐酒釀。
桂花鴛鴦糖粥、桂花赤豆糊圓子和酒釀圓子
圓子也是潘玉麟手工制作的,先將糯米用機器打成粉,加水和好,搓成小珍珠大小,再在撒有干糯米粉的扁里搖勻即可。潘玉麟說,如今蘇州市場上賣的圓子都是工廠里做好的,如他這樣手工制作的幾乎沒有了。像潘玉麟這樣的熟手,一個小時最多可以做80斤圓子。他做的圓子放入鍋里不容易沉底,吃起來沒有機器制作的圓子那么硬,口感更Q彈細膩。
與父親那一輩相比,潘玉麟已經省了不少人工,因為以前都是用石臼將糯米打成粉,更費事。但潘玉麟說,那時候的圓子更好吃。相比較幾十年前的味道,除了食材和部分制法發生變化,水質也有不同。從前熬粥用的是清甜的井水,現在是自來水;石臼打粉變成了機器磨粉;以前白糖限量供應,為了節省成本,潘家從糖廠購買裝糖的蒲包或麻袋,再經過泡、洗、沉淀、提清等一系列復雜程序自己制糖,現在則省去了這個過程。
潘家多年來一直堅持用蜂窩爐熬粥,其間也試過煤氣,但熬出來的粥明顯沒有蜂窩煤爐熬出來的好吃,潘玉麟就放棄了。生好爐子,妻子還要做飯,有空就打打下手,幫忙洗赤豆,淘米等。頭一天晚上6點開始,潘玉麟已經把赤豆粥熬上了,一直到晚上9點多,睡覺前才把爐子關上。第二天早上,再接著熬昨天熬到一半的赤豆糊,還需要再熬2個小時才能把赤豆熬成細細的沙,把赤豆皮也熬化。熬煮赤豆糊的關鍵,除了選用東北產的赤豆——顆粒更大、出沙更多,還要在熬煮的過程中添加紅糖、白糖和冰糖,加糖的比例和順序也有講究,不過這就是商業秘密了。潘玉麟說,加冰糖使粥稠,白糖可以提鮮,紅糖可以提色。
熬煮糯米粥時,除了選用“更純、更糯”的安徽糯米,熬煮的過程也要分次放入冰糖和白糖,還要大火小火不時變換著熬煮4個小時。熬煮赤豆粥和糯米粥都要注意火候,有時候需要大火,有時候要小火,中間還要不停地攪動,防止糊底,潘玉麟要一直守著,“幾分鐘看不到,一不小心就會煳掉”。
?買糖粥的隊伍已經排到了拐角處
出攤以后,就是沒有停歇地盛粥,光拿碗、盛粥、煮圓子、撈圓子這些動作,他每天就要重復好幾百次。“賣糖粥真是太累了,年輕時也想過放棄,后來顧客都找上門來要吃粥,我也沒有別的事情可以做,還是回來賣糖粥了?!?/span>潘玉麟說,這兩年自己身體不太好,已經有些吃不消了,以前自己可以從爐子上直接把粥桶端到車上,現在需要墊上板凳,先端到板凳上,再端到車上,過兩年他要把糖粥傳給小潘,可又擔心兒子做不動,“他要做這個,得找個比他力氣大的人做這些體力活”。潘玉麟也擔心兒子沒有耐心做這些重復、辛苦的工作,“年輕人沒耐心,總要督促他幾年,不可能一下子交給他”。
蘇州賣糖粥的并不少,在一些旅游景點,糖粥可以賣到10塊錢一碗,味道卻差很多。相比之下,僅賣5塊錢一碗、卻讓好多人“好吃到哭”的潘玉麟糖粥就有著超高的性價比。很多愛吃糖粥的人都問他們為什么不租個門臉呢?潘玉麟的妻子坦言說租不起,租門臉就意味著成本的上漲,“我一碗糖粥賣5塊錢,賣了四年多了,前幾年在皮市街擺攤收我400塊錢租金,現在挺好的,已經不收租金了,但食材成本都在漲,就是個辛苦錢”。記者又問為什么不漲價呢?她很樸實地笑著說:“總歸便宜一點好嘛?!?/p>
潘家祖上賣糖粥一直沒有過招牌,直到2004年,有電視臺來采訪,經他人提醒才掛上了“潘玉麟糖粥”的招牌,后來也注冊了商標,并且正在申請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。潘玉麟和小潘都考慮過糖粥的未來。小潘現在蘇州一家外企工作,他坦言將來如果接手糖粥攤,肯定會有改進,“租個門臉,做加盟,以后慢慢做大”。潘玉麟手上還掌握著一些其他蘇州小吃的制作方法,比如桂花糖芋艿、春卷、豆腐花、雞鴨血湯等,等小潘接手以后,會在糖粥的基礎上再售賣這些小吃。“如果我再不拿出來,以后就沒有人會做了”,潘玉麟說。
像潘玉麟糖粥這樣的小吃攤在蘇州還有很多,像這樣的民間老工藝、技藝也正在由一位或幾位老人勢單力薄地堅守著。幸運的是,小潘這樣的“第四代”愿意接手祖上留下來的技藝,愿意傳承下去,但他所說的“加盟、做大”這樣的字眼和愿景,又讓記者隱隱地擔心,擴大生產之后還能堅守老的技藝、保證小吃傳了百年的味道和品質嗎??
中國烹飪雜志
中國最具影響力的餐飲雜志,創刊于1980年,發行遍及海內外。
微信號:ChineseCuisine1980
新浪微博:@中國烹飪雜志
訂閱方式請查看公眾號頁面的"如何訂閱",也可掃描下方二維碼進入《中國烹飪》發行部官方微店訂閱雜志。
本微信號所有內容未經許可,禁止轉載。如需轉載,請提前溝通,獲得授權后方可轉載。轉載時請在顯著位置注明來源及作者署名。
【老烹友】點擊右上角按鈕,將本文分享至朋友圈。
【新烹友】點擊標題下方的“中國烹飪雜志”,立即關注我們。
點擊“閱讀原文”,查看更多精彩內容。
↓↓↓